學習心得

心得 | 溝通 - 與下屬講話時的 Checklist

學習心得

心得 | 溝通 - 與下屬講話時的 Checklist

筆記摘自蔡恩全老師在 Master Cheers 的系列課程,章節片段不長,大約 12 分鐘,但有許多讓人省思的地方,也包含了一部分對過去自己答案的肯定,雖然是談管理、對部屬溝通,但除了 coaching 的部分比較屬於帶人的層面,其他的提點也很適用各種溝通場景。 筆記裡已經包含課程大多數內容,我比較想就這個課程中所回憶起的經驗或曾經踩的雷做個回顧,也當成是一次覆盤。 首次擔任管理職是從無到有建立團隊,一一面試選擇團隊夥伴,我想我們應該都同意,不論哪一方,面試時的想像和期待,通常和實際是有些落差的。夥伴的個性不盡相同,對於「了解對方」的能力,我有很多努力的空間,我可以做的,是在每一次的 1 on 1 中,視對方的反應來調整,但仍然是有許多故事。 有一回,和一位剛加入團隊三個月的成員討論工作狀況,我很直接地說:「我發現你的工作進展與我期待的不同,我們過去也定期在檢視跟討論,我想知道是不是有遇到什麼問題,或者需要我協助的地方?」 眼前的大男生回應不到幾句就開始稀裡嘩啦地哭了,一時之間我也有些不知如何是好,遞給他一盒面紙,請他先收拾好情緒後我們再談,在

By Jo
筆記 | 成為全方位領導人

學習心得

筆記 | 成為全方位領導人

成為全方位領導人 (What makes a Leader) 收錄在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 30 篇文章。 文章開頭談到,要找出擁有「適當領導特質」的人是一門藝術,每位領導人的人格特質不同,有的內斂重分析,有的強勢,在不同的情境/情勢中,需要的領導能力與特質不同。 作者丹尼爾·高曼透過分析多家公司的職能模式,總結出創造傑出績效的三大類能力,包含專業能力、認知能力,以及展現 EQ 的能力。 表現傑出的人職位愈高,認知能力與 EQ 會愈顯得重要,專業能力的差異則愈不相關,其他研究也指出 EQ 能使傑出的領導人脫穎而出,並且有助於創造優良績效。 不論是哪一種特質的高效領導人,都有高度情緒智能 (Emotional Intelligence) 這個重要的共同點,文中更進一步解析 EQ 的組成要素: 自我認知 * 足夠了解自己的情緒,知道自己的情緒受何影響,並能找到應對之道。 * 能坦然面對自己的極限和長處,更能讓自己在合適的地方發揮。 * 知道該在何時尋求幫助,

By Jo
筆記 | 杜拉克教你自我管理

學習心得

筆記 | 杜拉克教你自我管理

「杜拉克教你自我管理」一文收錄在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 30 篇文章一書,大致分為三個部分,第一個部分是描述的我們如何了解自己,把自己放在能發揮最大貢獻的地方,第二部分談與他人合作之間,擔負起溝通的責任,了解對方,也讓對方了解自己,使得合作間的關係能彼此截長補短,發揮最大效益,第三部分則是談對自己人生下半場的規劃。 在閱讀、理解這篇文章花費了些時間,我用自己的理解方式整理一些概要,也製作成了一頁筆記。 了解自己 在能夠管理自我之前,首先要能了解自己,文章中透過對自己提問的方式來釐清。 * 我的長處是什麼 許多人認為了解自己的長處、短處,但總是自己的認為,實際上是否如此,我們可以透過回饋分析 (feedback analysis) 的方式,當做出重大決策或行動時,記下自己預期會發生的情況,在一段時間後,將實際結果與原先預測比對,幫助自己發現在什麼地方能有所展現,在哪些領域事倍功半。 在了解後就應該採取行動,讓自己專注發揮所長,從回饋分析中了解自己不足或應該改善或可強化的地方,持續地學習和調整。 * 怎麼把事做好 理

By Jo
心得 | 成熟大人需要的職場心理學

學習心得

心得 | 成熟大人需要的職場心理學

四月上旬參加蔡宇哲老師的主題講座:成熟大人需要的職場心理學。講座提到職場(生活)倦怠的關鍵原因以及因應的方法,邊聽講座也邊對照著自身經歷的學習與獲得,有些想法是對齊的,似乎也增進了一些對自己想法的相信。 面對快速變動的事物、環境、氛圍、人際等等,當感受到失控時,就容易發生職場(生活/家庭/…)倦怠,因此我們常會歸因於環境或人際,也會有人內部歸因在自己,卻也容易比較負面或自責地認為自己做不好、做不到。 以較理性科學的分析,倦怠的根本原因在於「內心失去控制感的狀態」,它是一種心理需求,當我們覺得失控又無能為力時,很容易產生抱怨、放棄的心態,講座中提到從自我決定論 (SDT) 著手,是能改善這種倦怠或者挫敗心理的有效方法。 自我決定論提到了三種心理需求: * 自主感:感受到依據自己意志和選擇而決定的心理自由感。 * 成就感:感受到自己對所處環境與能力有掌控的感覺。 * 歸屬感:感受到與他人聯繫的感覺。 這三種需求程度因人而異,我們可以從自己更重視什麼來幫自己設定個小目標,幫助自己往前走,透過行動來提高內心的控制感。 回顧自身經歷

By Jo
心得 | 情緒智商與壓力管理

學習心得

心得 | 情緒智商與壓力管理

「情緒智商與壓力管理」在商業思維學院中是大約 2 個小時的課程,我將課程中覺得想記錄下來的,做成了一頁筆記,幫助自己在需要時快速取得資訊,不用翻頁。 在接觸這門課時,我期待藉由課程快速跳脫出現況,想當然爾,課程不是特效藥,而是給一些提醒、方法,讓我們在情緒過後提醒自己靜下來分析發生了什麼事,從每次的盤點中識別出自己對哪些事介意,從而有後續的行動。 我們不會因為上完課就成為高 EQ 者、高抗壓者,也不是上了課就不可以有情緒,課程幫助的是當面臨到挑戰與挫折時,能有方法協助自己儘快回到相對平穩的狀態,能在每次的情緒後都有所成長,甚至於有能力進一步地協助他人。

By Jo
課程心得 | 跨世代溝通與跨文化管理

學習心得

課程心得 | 跨世代溝通與跨文化管理

遲了有點久的心得,很幸運在八月份有機會參加林娟老師主講的「跨世代溝通與跨文化管理」課程,此刻覺得公司有不同的課程培訓,對還在學習與磨鍊的管理職來說是很棒的充電和解惑機會。 課程內容對當下的我而言,最有幫助是跨世代溝通,重新認識 X 世代 (五、六年級)、Y 世代 (七、八年級)、Z 世代 (九年級) 的特色和主要工作價值觀,雖然會看到對不同世代的定義以年齡區分,但是在分組活動集思廣益的階段,即使我屬於 Y 世代,早期的我可能環境中較多 X 世代,所以對工作的價值觀偏 X,但在經過幾年不同經歷的洗禮,某些部分我比較偏 Z,這讓我意識到世代的劃分是指大部分的群體,是一個初步的判斷,需要更多的互動和溝通,才能有機會真正了解對方的特點與價值觀。 活動過程帶著我們練習了一些溝通、引導方法,如:薩提爾冰山對話模型、對話-反饋-認可 (CFR) 模式、GROW Model 指導、4F 引導等,

By Jo
筆記 | 反脆弱

學習心得

筆記 | 反脆弱

脆弱的反義詞,直覺的反應認為是堅強、堅固之類的詞,「反脆弱」作者塔雷伯認為反脆弱才是脆弱的相反狀態,脆弱是容易因變動產生大的負面影響,堅固/堅強是沒那麼容易受變動影響,反脆弱則是因變動產生正面的影響。 聽讀書選中舉了一些例子來幫助理解反脆弱的概念,其中一個例子是較好懂的,重訓之所以能長肌肉 ,是因為肌肉束在負荷平常不會負擔到的重量時,部分會因此受傷,身體在修補這些傷害時,會讓肌肉長得更多更強健,這就是一種「反脆弱」的現象。 尼采:「凡殺不死我的,必使我更強大」,是用來形容反脆弱最適合的一句話,在承受變動後得到了某些養分,促使自己擁有更多的能量而能更夠承受更多或更大的變動。 如果我們致力於避免變動,期待維持長久的穩定,在遇到大變動時反而是更無法承受的,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變,小至身旁周遭的人事物,大至意想不到的災難,因此應該採取的作法是想方法可以耐受變動,為風險預做準備,甚至在變動中獲益,降低脆弱性,提升反脆弱能力。 反脆弱一書中對於提升反脆弱力提出了一些策略: 槓鈴策略 (Barbell Strategy) 將多數資源放在低風險,以避免損失,少數資源投入在

By Jo
心得 | 360度溝通協調術+團隊建立

學習心得

心得 | 360度溝通協調術+團隊建立

公司為管理職安排了許多課程,近期得到機會提報參加賴慧萍老師的 360度溝通協調術+團隊建立,在課程中很幸運地在分組中被設定為組長,雖然沒幹什麼活,卻從中得到課程內容以外的小收穫。 課程主體是以自己為中心點,面對部屬的派工與協商該如何溝通,面對主管的工作匯報與提案技巧,面對跨部門溝通要思考的原則,最後帶到團隊建立的技巧,透過指導方法/技巧,輔以分組活動練習,這堂課雖然是線上課,卻讓學員們都極為投入,且不論競賽活動,光是練習怎麼說,都讓人省思平時在溝通還是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。 部屬做不來?還是聽不懂? 工作分派要衡量該工作所需條件 (重要程度、急迫程度、作業屬性等),以及部屬條件 (負荷、能力、適性、成長等),評估適合承接該工作的人選,並且依照承接工作的夥伴經驗與能力,選擇適合的交辦表達方式,較為資深的夥伴,簡單的提示目標方向,同仁就能很好地執行交付,資歷較淺的夥伴,就需要有較明確的指令,協助夥伴順利地完成交辦的任務。 遇到夥伴對方向或決策意見有所不同時,透過老師指導的協商溝通方法,先肯定對方的努力與付出,再說出自己的意見,輔以他人的意見為助力,讓事情朝期待的方向

By Jo
心得 | Light Talk 管理最難的那些事

學習心得

心得 | Light Talk 管理最難的那些事

週間晚上聽了場商業思維學院 Gipi 和君婷老師對談的「管理最難的那些事」,線上 300 多人一同度過了兩個小時的對談及 QA 時間,身在其中的自己,也正在學習如何當一個主管的旅途中,在這場 Light Talk 中,間接感受到指導、療癒與鼓勵,特別記錄下幾個有感的金句和想法。 沒有人天生會做主管 許多人在當上主管後才開始學著如何當一個主管,我也處在這許多人之中,在開始擔任主管時,才發現一切沒有想像的容易,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和公式,總是在一次次的事件中,發現自己錯了什麼、缺少了什麼,即使有他人的經驗分享、文章的指引,仍然需要在每一個事件中實踐與獲得回饋,在這旅程中沒跌死、沒放棄,就再爬起來繼續,不斷地學習、調整。 學習旅程中總是覺得自己不夠格、不夠好,容易信心不足,在遇到瓶頸又不知如何尋求協助時很容易想放棄,Light Talk 開端的這句話,直接讓心覺得被擁抱了。 信任無法快速累積,蒸發只要做錯一件事 信任關係需要時間累積與維繫,建立信任感是極度重要的基礎,建立信任不容易,摧毀卻可以一夕間達成。 經歷中不論是從零開始招募,

By Jo
心得 | 新任主管與部屬的職場生存術

學習心得

心得 | 新任主管與部屬的職場生存術

「新任主管與部屬的職場生存術」是君婷老師在商業思維學院主講的講座,講座的主軸有「你是新主管」與「你有新主管」兩個面向,著重在談新任主管在接任前後的各項要點,雖然經歷不多,仍然能對應到之前的一些經歷中,如果當時就有聽到這個講座,或許能更懂得如何應變。 弄清楚升主管的真正原因 那天,主管從大老闆的辦公室出來後沒多久,召喚我進辦公室,邊看著自己的電腦邊對我說:「在團隊還沒有主管前,你先代理,沒有問題吧?」 我:「…應該可以」 主管:「那就這樣,我會發一封信公告」。 在這個情境下,其實可以先緩些回應,問主管改由我代理的原因,從主管的回答思考背後的原因,是因為需要我的專業能力或整合能力呢?或者是期待多複製幾個我?又或者是政治因素?又也許其實只是老闆的明示?先釐清背後的真正原因後,再回饋是否接受。 講座中所謂「多複製幾個我」的概念,主要要傳達的是許多剛開始當主管的人,或多或少會有個迷思:「我 (應該要) 比我的 member 更懂、更專業」,這樣的想法很容易陷入把自己變成團隊天花板的情況,member 也會因此有所依賴,這不是健康的狀

By Jo
心得 | 專案管理學習營

學習心得

心得 | 專案管理學習營

在接觸到專案管理的觀念之前,我是個加班加到爆肝而且相信人月神話的軟體工程師,帶給我專案管理觀念的是一位嚴厲的主管,那是我首次開始利用工具拆解手邊的工作任務,估算出一個預計完成日,也是我首次意識到其實工作、生活處處是專案。而後也有一些機會參加了外部的專案管理、敏捷工作術等課程,多長了一些知識、觀念,回到工作中能有應用到的場域不多,始終覺得自己懂又不懂,只能說有上過課,但無法確知自己是否真的理解。 報名專案管理學程,起心動念是想要理解專案管理的應用,不希望處於只會說不會做的心虛 (講得出教材知識但遇到實際案例就傻了)。剛開始上課的步調是慢的,每一堂課都播播停停,邊寫著筆記,多上了幾個單元後就開始發現忘了前面的單元講的東西,知識焦慮告訴我,這些東西沒有真正地被吸收,需要有一些實際的應用才能加深印象,趁著這樣的焦慮與衝動都還大於轉換新工作的適應焦慮,趕緊按下兌換課程,順勢開啟了六週「上班,下班,再上班」的充實生活。 學習營的進展與專案管理學程的課程是相互搭配的,學程一系列的單元課程是圍繞在核心的觀念與心法,有邏輯、有脈絡地把知識點連結起來,再搭配學習營

By Jo